今天任务挺重吗?杨飞飞说:“还行吧,我们不是有项圈的位点吗,最近主要活动在黑龙江边,沿着江边去找它活动痕迹,在痕迹中找一些粪便,尝试着找鹿的活体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杨飞飞在山里定位寻找梅花鹿
今年27岁的杨飞飞是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生,研究方向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,协助导师承担着“重引入梅花鹿生态适应性”课题,把家养的梅花鹿经过野化后放归森林,为东北虎生存提供猎物,完善野生动物生态链条。杨飞飞这两年多数时间里,在位于鹤岗区域内的黑龙江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梅花鹿,收集科研数据,眼下这个季节,他带领的科研小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找野外生存梅花鹿的粪便。
在今年全国首个生态日前夕,记者在大山里与杨飞飞相见。从驻地出发到工作地点,要经过一段六公里的山路,坐上皮卡车驶向位于保护区小鱼房沟的科研站,和这里的工作人员了解梅花鹿生存情况后,赶紧向附近森林出发,很快看到去年放归的一只梅花鹿身影。
放归的梅花鹿
杨飞飞带领科研小组的出发地就是去年养鹿的地方,先后有两批经过野化训练的32只梅花鹿进入森林深处,现在这里已是鹿去圈空,分布在周边山里生活,刚才看到的那只梅花鹿是第一批放归的5号鹿。两批梅花鹿从引进到饲养再到放归,杨飞飞参与了整个过程,兼职检疫员和饲养员。
“其实也不怎么苦,往往都是当时苦和累,等回头去瞅时候,往往苦和累都不记得了,唯一记得的一个是当时风景,一个是手里的活。”杨飞飞边走边说。
走出鹿圈,看下手机上卫星定位系统的分布图,他们要到两公里外寻找梅花鹿粪便。沿着山坡梅花鹿走过的足迹前行,森林茂密,草木齐生,梅花鹿粪便和青草的颜色十分接近。杨飞飞说,这个季节找新鲜的梅花鹿粪便一靠眼力、二靠运气。就在大家四处寻找的时候,杨飞飞第一个发现一堆鹿粪,可惜被雨浇过了,无法获取有效的数据。这时杨飞飞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。
为寻找到的梅花鹿粪便做标记
“哎!这儿,这个新鲜,哈哈哈,这个。看来定位还挺准。还行,它精度还可以。”杨飞飞说。
看坐标,定编号,戴手套,取标本,打包装,动作一气呵成,一看就是行家里手。有了新收获就有了发言权,科研小组负责人杨飞飞叫其他3位师弟、师妹在附近细心找,自己也有了成就感。
“因为这两天下雨嘛,前两天粪保存的不会这么好,但它确实没被水泡过,整体上质量还可以。”杨飞飞告诉记者。
蚊虫叮咬,笑声不断,乐观的杨飞飞在不远处又找到一堆鹿粪,于是把当天的指标提了上来,要找到20份新鲜的鹿粪标准,比原来确定的任务增加了一倍,赶出时间来引进第三批梅花鹿进行野化训练。杨飞飞科研小组里其他三位都是导师带的在读硕士研究生,师兄提出要求后,大家二话没说,分头去找。
“一个是完成自己的科研目标,二是本身这么多人聚在一起。一起上山,经历去吃苦,就跟一帮驴友爬山吃苦一样,也是挺快乐的。”杨飞飞说。阴天林中光线渐暗,鹿粪颜色难辨,太阳照进来,气温难耐,身体出汗心里闷。即便在这种情况下,在读研究生齐远轴和孙佳乐先后自己找到了鹿粪样本。看到大家呼吸都有些困难,大家一起来到黑龙江边休息一下,没等坐下来,杨飞飞让大家赶紧上山,因为在江边同时发现了大鹿和小鹿的脚印,果然在山坡上找到了5份,把这次发现都算在邢燕的名下,杨飞飞和其他同学又在附近分头去找。
寻找到了梅花鹿粪便
东北林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邢燕说:“回去做实验的话,要做好几种实验,如果捡少的话,样本不够用。”
接近中午11点半,杨飞飞的科研小组获得了16份样本,大家来到江边休息,站在溪水里给靴子里的脚降降温,来不及欣赏界江风光,又进山查看红外相机采集情况,发现前一天一只黑熊从这里经过。
“你看它在这儿玩树枝子了,真猛。下午四点那会儿。”
杨飞飞和小组成员商量后,提前结束了上午样本采集工作。重引入动物野化在世界上是一个老课题,但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二十,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保护区建立了野化基地,目前已完成百分之八十的课题内容。杨飞飞这个科研小组现在的任务就是,监测放归梅花鹿种群生存状况,捡回粪便,化验生理指标,这时的杨飞飞变身为“捡粪工”。
“我们着眼于长期跟踪监测,我们确认野生种群达到相对能够繁殖的程度,它有足够公鹿、足够母鹿,保证下一年繁殖数量大于自然损耗,人工种群可以叫做金字塔型,它们这种种群结构是比较稳定的,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和近交关系是比较低的,我们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种群程度。”杨飞飞告诉记者。
秋日的群山峻岭之中,杨飞飞科研小组4人的足迹在这里延续着……他们用心把“重引入梅花鹿生态适应性”课题论文写在太平沟,用脚丈量出“人与自然和谐”的优秀答卷。
周云玲 李新宇 记者 吴树江 摄/贾宝琳 记者 吴树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