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算盘发明以后
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以前
曾有一种小玩意能暴力算高考数学题的近似解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种神物就是——
计算尺
一个计算尺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:上下为定尺,中间为滑尺。除了主体的三个尺之外,还有一个中间画有发线的游标。
我们以http://sliderules.org/中的Raven为例:
可以看到在下定尺和滑尺上有两条完全一样的刻度C和D。可以发现这两条刻度是对数刻度。所以C与D上的数字越大越密集,最大刻度是。
上定尺和滑尺之间也有两条完全一样的刻度A和B。对比可以发现,A和B刚好是C与D压缩成原来的一半再重复两次。根据,所以AB上的刻度为CD上对应刻度的平方。
在A刻度上面还有一个K刻度。与A同理,K是用来计算立方的,最大刻度即为。
接下来是S和T刻度。S代表Sine,计算正弦;T代表Tangent,计算正切。计算尺上基本没有算余弦的刻度,因为用正弦除以正切,或者用诱导公式转化一下就能算出余弦值了。
D的下面有一条DI刻度,用于计算倒数。很明显可以看出,DI就是倒过来的D。
LL00和LL01先不用管,现在翻到计算尺的背面:
首先是L,线性刻度,看着舒服,然鹅并没有什么卵用。
CF、DF很简单,就是从开始的C与D。
CI、CIF则分别是C和CF反过来排列的。
下面是三个指数刻度:LL1、LL2、LL3,分别算。
最后是上面LL03、LL02以及正面的LL01,它们分别计算的值。
这样,计算尺的常用刻度就讲完了。关于具体应用,在应用篇会讲到~
使用图片:
计算尺的原理与自制(一):原理 - 知乎 (zhihu.com)
Raven (sliderules.or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