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肖姗姗 阿来书房供图
作为享誉千古的“诗圣”,杜甫不仅透过诗歌中沉郁顿挫、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感感染人,也通过对古体诗、乐府诗、律诗等不同诗歌体裁的精研,留下了《成都府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《春夜喜雨》等众口传诵的经典诗篇。而对于绝句的书写,则似乎是杜甫寓居成都后的新尝试,在“诗是吾家事”的自我使命驱使下,杜甫同样留下了数量众多、意境深远的绝句作品。
(相关资料图)
4月8日,由川观新闻、封面新闻、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“杜甫 成都 诗”系列讲座第13讲如期而至。这一讲,阿来以“绝句,仿得竹枝成别调”为题,透过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《绝句漫兴九首》《764年春从东川再返草堂所作绝句》《绝句二首》等作品,详解绝句这种诗歌体例的开创传承,赏析杜甫绝句的诗义和诗艺。
四句诗完成一个概念
齐梁时代已有“绝句”之名
阿来
“‘绝’的意义是断绝。‘四句一绝’就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概念。”关于绝句,阿来遍考各家学说之后,最认同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在《唐诗百话》中给出的定义,“这种四句一绝的文学表达方式,古人称为‘立一意’。用施蛰存的话来说,简单的主题思想,四句就可以表达清楚,这就称为一首绝句,繁复的主题思想,可以用八句,十二句,十六句来表达。我们就可以说这首(组)诗里有二绝、三绝或四绝。但不能说这是二首、三首或四首绝句。”
一个完整的概念,用四句诗来表达,是我国诗的老传统。《诗经》以四句为一章,乐府以四句为一解,现代民间山歌小调也多以四句为一首或为一段。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学传统中,“绝句这个名词,齐梁时已有。但当时的绝句只是四句二韵,并不讲究和声。这种绝句还是古体诗,可以称为古绝句。不属于唐代的律诗。”
阿来解释道,绝句根据押韵方式的不同,又分为古绝和律绝两大类,其中,“古绝形式相对自由,可押仄声韵,行文不拘平仄。而律绝相对而言更讲究平仄,押韵严格,甚至有工稳的对仗。”
今天回看唐诗,几乎每一位大诗人都有非常优秀的绝句作品流传下来,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昌龄等诗人的绝句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篇。而杜甫的绝句处于什么水平呢?阿来以杜甫流传最广的一首《绝句》帮助大家对杜甫的绝句水平建立直观感受,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”。
“今天我们说到杜甫的古体诗、乐府诗、律诗,我们认为杜甫的成就毫无疑问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。但对于杜甫的绝句是否冠绝当时,还存在一定的争论。不过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,我认为杜甫的绝句同样在同时代诗人中最杰出的行列中。”阿来表示,杜甫的绝句几乎都是在到了四川之后创作的,在巴蜀楚等地流行的民歌竹枝词对杜甫的绝句创作有一定的影响,“唐代仿巴蜀楚一带民歌,竹枝词为绝句最好的,杜甫的绝句里是有竹枝词和巴蜀民歌的特色,朗朗上口。”
阿来提到了黄生的《杜诗说》:“杜公绝句不入正声,似于此体不甚留意,特闻蜀中竹枝之音,聊尔戏效之耳。读者只就本调作解,不必律以正法,始称知言。”所论述的正是杜甫的绝句从音调和语言风格上,有竹枝词的风格。“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‘两个黄鹂鸣翠柳’,有很多选本会把‘个’写成‘只’,但考虑到哼唱的腔调乃至当时蜀地方言的影响,我认为‘个’更贴切。”除此之外,阿来指出,在杜诗当中有很多用词都和同时代诗人很不一样,这也是蜀地方言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反哺。
以组诗表达丰沛情感
杜甫的绝句“表意充分,结构完备”
绝句本身是短小而精美的,在一咏三叹中完成对一个简单的主题思想的表达。但回到杜甫的绝句创作,大家会发现,除了那些单独一首的绝句作品外,杜甫还创作了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《绝句漫兴九首》等组合式的绝句,是杜甫绝句的一大特色。
阿来讲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
4月8日,农历闰二月十八。按照古人从春节开始每五天一种花开的说法,二十四番花信至此已进入后半段,桃花、梅花、海棠、樱花等几经开落,繁花盛开的春景引得人们流连。而在1200多年前的成都,春花烂漫的景象也曾令浣花溪畔的杜甫既恼且爱。
“江上被花恼不彻,无处告诉只颠狂。”在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的第一首中,杜甫表达了他对成都春天的感受,“这是明显的反话,”阿来说,“在来到成都前的两个春天,杜甫经历了逃离长安、在秦州为生计发愁,当终于安定下来,能够在公元760年的春光中欣赏成都鲜花盛放、春意盎然的景象时,杜甫的内心是激动不已的。他说‘恼’,其实是在说这样的春光太迷人,让他忍不住想出门去找好朋友喝酒赏花”。
于是,杜甫走出家门,带着诗情与酒意,开始欣赏“稠花乱蕊畏江滨”的锦城春景。在接下来行走中,杜甫看到“江深竹静三两家,多事红花映白花”“东望少城花满烟,百花高楼更可怜”“黄师塔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”“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”。
“成都的春天实在美丽,年过五十的杜甫都忍不住流连花间,所以在这组绝句的最后一首中,杜甫说‘繁枝容易纷纷落,嫩叶商量细细开’,”阿来表示,“无论桃花还是海棠,都有一个特点,就是先开花,花谢了之后才长叶子。所以杜甫就想和这些叶子商量,你们能不能慢点长,好让花期再长一点。一个这么喜爱、这么欣赏鲜花盛开景象的老头儿,怎么可能是真的‘恼’花呢?”
但是,面对“江畔独步寻花”这样的题材,杜甫这么多的思考与感受,为什么不用一首长诗来表达。而是选择一组绝句呢?阿来表示,“这和诗人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是密切相关的。行走江畔,他看见不同的意象,产生不同的思考,通过一首首绝句即时记录下来。而由于这一首首绝句在精神内涵上的统一性,我们称之为组诗”。
具体到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,阿来引用了前人张潜的议论,认为最能体现七首绝句的浑然一体,“张潜说,‘前二首恨花,中二首赏花,后二首爱花,末首留花’,所以我们知道,杜甫的‘恼’和‘恨’,只是爱到极致的另一种表达。而同时,单首绝句难免单薄,老杜以多首为组,形成组诗,使其丰厚。”
与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相类似,《绝句漫兴九首》同样通过组诗的形式,写出了杜甫在暮春时节的所见、所想,使得诗人对公元762年的春天记忆表意充分、结构完备。“其实到761年的秋天和冬天的时候,诗人和很多蜀中友人的关系渐渐微妙了起来,一家人在草堂的生活也陷入困窘。但761年年末,严武到成都来,这位关心杜甫、愿意为他提供帮助,又同时位高权重的朋友的到来,让杜甫的生活迎来转机,所以《绝句漫兴九首》中,我们在诗人对时光流转的细心观察中,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,一向喜欢正话反说的杜甫,也忍不住发出了‘人生几何春已夏,不放香醪如蜜甜’这样直白的赞美”。
“清代的金圣叹在他的《唱经堂杜诗解》中评价《绝句漫兴九首》:‘九首自初春、仲春、残春又初夏,一路写流光迅速,人命不停,正在愁恼。第九首忽插一论。假使或初春、或仲春、不待春残入夏,中道忽然断绝,又当如之何?真乃愁又愁不及,恼又恼不及也。’”阿来表示,“其实正是在《绝句漫兴九首》中,我们透过一首首绝句看到,杜甫终于正面表达自然的美好、季节流转的美好、生命体验的美好”。